
暑期是青少年涉毒风险高发期。浙江省平湖市禁毒部门集结公安民警、辅警及禁毒社工等专业力量,针对青少年开展精准宣教,揭露新型毒品千面伪装,筑牢思想防线,有效注射“防毒疫苗”。
识破致命伪装
“这不是普通的饮料,而是可能掺杂毒品的‘伪装者’。”在新仓镇校外培训机构的课堂上,社工小平手持一瓶橙色包装的饮品,向同学们强调购买食品饮料时要认准正规商家,警惕来路不明的“三无产品”。
“特别是笑气,”社工小平举起粉色瓶装样品强调,“虽然包装从工业钢瓶变成了时尚饮品的外观,但其主要成分一氧化二氮仍会直接损伤神经系统,吸食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。”
新型毒品“三重伪装术”揭秘
·新型毒品多采用改变分子结构的方式规避管制,具有更强的隐蔽性。
·将毒品制作成糖果、奶茶粉、电子烟油等日常物品形态。
·以“无害”、“不上瘾”、“提神”等话术诱导尝试。
麻精药品滥用=吸毒!
“遵医嘱使用是良药,非法滥用即成毒!”当湖街道的禁毒讲座上,禁毒社工小奚指着毒品仿真样品,向同学们讲述长期滥用止咳水对人体造成的危害。
讲台上,马警官俯身指着宣传册上的法律条文解释:“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非医疗用途滥用药品,轻则要接受治安处罚,重则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,药品不是糖果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”
专业提醒
· 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等二类精神药品需严格处方管理
· 镇静催眠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得超过4周
· 镇痛类药物需按阶梯用药原则规范使用
沉浸式教育
在新埭镇禁毒展馆,34名小学生通过沉浸式参观,直面“冰毒脸”等震撼展示,身临其境感受毒品危害,拒毒意识深植心间。
“这个像水晶的居然是冰毒!”孩子们在仿真品展台前发出惊呼。警员小曹趁机科普:“毒贩常利用青少年对‘晶体’的好奇心,将甲基苯丙胺伪装成矿物标本或装饰品。”
给青少年的“防毒三件套”
结合三地活动经验
市公安局禁毒大队总结出青少年防毒要诀:
知识装备
牢记新型毒品三大特征:隐蔽性、迷惑性、群体性
警惕“尝试即风险”:医学研究表明,部分成瘾者初次使用毒品后就会产生依赖倾向
行为准则
拒接不明物品:离开视线的饮料绝不饮用
慎交网友:青少年涉毒多与“朋友介绍”有关
正确减压:运动、音乐等健康方式替代药物依赖
应急方案
遇引诱立即离开并报警
保存可疑物品作为证据
及时联系家长或老师
(供稿:平湖市禁毒办)